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更新时间: 2025-05-22 17:15 浏览:次 来源:邱国荣

一、专业基本信息

学科门类: 理学

  类:体育类

专业代码:040206T

授予学位:理学

   制:四年

修业年限:3-7年  

主干学科:运动人体科学、康复医学

相关学科:运动医学、运动防护

专业概况:

专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304am永利运动康复专业开设于2015年,本科毕业生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历经多年发展与建设,运动康复专业已构建了一支学历层次高、学缘结构科学、具有较强教学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专职团队队伍,已经逐渐形成一套凸显专业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且与行业需求接轨的课程体系。建有较为完善的与运动康复相关的教学实验实训中心,可以满足运动康复专业本科教学、实践、实训的需要。作为体育科学与康复医学交叉结合的前言学科,该专业充分体现了体医融合的新医科办学特点,逐渐形成了以运动损伤康复体能康复为特色的运动康复专业优势。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围绕新时代国家健康中国战略背景培养专业人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健全人格、远大理想、高尚品德,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较好的科学和文化素养;具备终身学习能力、批判型思维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掌握康复医学、运动伤害防护、体能康复等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运动康复相关的专业技能,能够胜任在各级体育、科研、预防、保健、社区等相关领域从事康复服务、体能训练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和创新型专业人才。员工毕业5年左右能够达到:

1)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职业信仰坚定。政治信念坚定,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热爱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具备独立开展康复工作的职业能力。具备运动康复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能够独立设计、实施和评估运动康复方案,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在各级医院康复科、康复机构及各级运动队成为骨干力量,能够有效处理常见运动损伤和康复难题。

3)具备良好的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与患者、家属及多学科团队有效合作,促进康复效果。

4)具备持续学习与自我提升能力: 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够根据行业发展趋势,持续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医疗环境。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够为运动康复领域的发展贡献新的见解和方法。

 

三、毕业要求

素质结构要求: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伦理与职业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

知识结构要求:掌握运动人体科学及康复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康复评定技术、康复治疗技术、运动伤害防护技术;具备肌肉骨骼损伤、慢性代谢性病症、神经病损的伤害评估、康复治疗的能力;掌握人体机能监控、运动营养指导方法和技术。

能力结构要求:具备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综合管理能力、智慧管理等知识要求。

(一)毕业要求及分解指标点

[毕业要求1]思想品德:具备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体魄,并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和学习。应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理性批判的能力,在文化修养方面,注重人文知识的学习,提升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职业素养上,应展现出良好的专业能力和敬业精神,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为社会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了解国家实际情况、社会发展动态以及人民需求和愿望,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1【关爱生命,具备同理心】

关爱生命,能够利用专业知识提供人道主义的运动康复服务;能够了解运动康复领域的职业精神内涵,了解并遵守行业基本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具备同理心,养成尊重患者、维护患者利益并提供优质服务的行为。

1.2【了解政策,践行理念】

了解党与国家有关体育事业与健康促进方面的政策,具备大健康理念,养成维护并促进个体和人群健康的责任意识,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毕业要求2]学科知识: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必备的研究方法,了解本专业及相关领域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

2.1【掌握经典理论与应用】

系统掌握运动康复领域的经典理论与最新研究方法,能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这些理论分析和解决康复中的常见问题。

2.2【科研综述与创新设计】

具备独立的文献综述能力,能够根据科研热点,设计创新性研究方案,提出新的康复训练方法,并通过小规模实验或调研验证其有效性。

[毕业要求3]实践能力:具备较强的实验和实践能力。能够使用现代实验设备进行观测、测试和分析,具有在实践中发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1 【设备操作与维护】

熟练掌握常用的运动康复实验设备,如动态平衡测试仪、肌电图仪、康复机器人等设备,了解其操作流程和维护要点,确保能够独立进行测试和诊断。

3.2【实践中发现与解决问题】

通过实习和项目实践,具备从运动康复现场发现问题的能力,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设计解决方案。例如,能够通过观察患者的动作模式识别功能障碍,并设计个性化康复方案。

[毕业要求4]逻辑思维: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精神。能够发现、辨析、质疑、评价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现象和问题,表达个人见解。

4.1【批判性分析与探讨】

具备对运动康复领域内的新兴技术或研究趋势进行批判性分析的能力。例如,对一项新型康复器材的效果进行独立评估,提出其优缺点,并能够通过数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4.2【提出见解与发表建议】

能针对运动康复行业的政策、发展方向提出个人见解。

【毕业要求5创新能力:具有专业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对本学科以及交叉学科领域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构建和表达科学的解决方案。

5.1【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

能够综合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康复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复杂的康复问题。例如,针对运动损伤患者,制定包括体能恢复、心理辅导等多维度的综合康复计划。

5.2【技术创新与行业推动】

具备创新思维,能够在运动康复技术中进行改进或研发新技术。例如,在康复设备使用中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康复训练的精确性与效率。

[毕业要求6]信息能力:具有信息获取与数据分析的能力,具有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6.1【大数据分析与应用】

能够使用常见的大数据分析工具,如SPSSMatlab等,进行运动康复领域的大数据分析,通过数据挖掘得出有价值的结论。例如,分析大量运动损伤数据,提出高风险动作模式的预警方案。

6.2【数据驱动的实践应用】

通过获取和分析康复患者的生理数据,能够设计出个性化的康复方案。例如,根据患者的运动轨迹数据,调整康复计划中的训练强度和内容。

[毕业要求7]沟通表达:具有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能够通过口头和书面表达方式与同行、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传播相关专业知识。

7.1【专业报告撰写与学术表达】

具备撰写专业报告和学术论文的能力,能够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例如,撰写有关康复训练对不同年龄段人群效果的研究报告。

7.2【公众沟通与科普能力】

能通过简洁、通俗的语言向社会公众传播运动康复知识。例如,参与社区健康讲座,向普通民众讲解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方法和康复技巧。

[毕业要求8]团队合作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够与团队成员和谐相处,协作共事,并作为成员或领导者在团队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8.1【积极贡献与协同工作】

在团队中,主动承担任务,积极贡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推动团队目标的实现。例如,在康复治疗团队中,能够高效协作,整合来自不同专业的意见,制定最优的康复方案。

8.2【团队领导与任务分配】

具备团队领导力,能够合理分配任务,协调团队成员的工作,确保项目按计划进行。例如,在大型康复项目中,能够带领团队完成康复流程的设计与实施。

[毕业要求9]国际视野: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了解国际动态,关注全球性问题,尊重世界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9.1【国际文化交流意识】

具备国际化文化交流意识,了解全球前沿的康复研究动态和新技术发展。例如,了解国际运动医学年会中的康复前沿动态,并能够将新技术应用于实际工作和学习中。

9.2【跨文化沟通与合作】

具备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与合作的能力,能够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尊重他人的康复理念和方法。例如,参与国际合作项目,推广适合本地文化的康复技术。

[毕业要求10]终身学习: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能力,能够通过不断学习,适应社会和个人可持续发展。

10.1【继续教育与技能提升】

有意识地参加行业内的继续教育课程,保持对新知识和技术的学习热情。例如,定期参加国家级运动康复师培训,考取相关资格证书。

10.2【职业发展规划与自我提升】

能够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计划,定期评估自己的专业成长,并通过学习新技术和理念,不断适应康复行业的变化。例如,根据行业趋势学习新的康复评估方法和技术,保持职业竞争力。

 

四、毕业条件及学位授予要求

在修业年限内修完本专业规定课程,获得的总学分不低于165学分,在取得专业培养计划规定学分的同时,至少应取得第二课堂10个学分,且通过《国家员工体质健康标准》的合格测试,方可准予毕业。达到毕业要求,且符合《永利集团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五、学分分配

1 课程计划总学分数构成

课程计划总学分数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169

学分数

比例(%

学分数

比例(%

96

56.8%

73

43.2%

实践教学学分统计包括实践课程、集中实践环节。

 

 

2 课程分类计划学时学分数构成

课程类别

通识教育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

专业课程

实践课程

合计

学分数

42

39.5

67

20.5

169

比例(%

25%

23%

40%

12%

100%

学时数

708

625

1072

312

2717

比例(%

26%

23%

39%

12%

100%

 

 

3 实践教学环节构成及其学分比例

课程计划总学分数

实践教育

课程学分

实践课程

(包括实验实训等)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认知见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军训、其他)

 

学分数

比例(%

学分数

比例(%

学分数

比例(%

169

73

43.2%

52.5

31%

20.5

12.2%

 

 

4 选修课学分数构成

课程计划

总学分数

选修课

通识教育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

合计

学分数

比例(%

学分数

比例(%

学分数

比例(%

169

20

11.8%

8

4.7%

12

7.1%

 

六、教学计划

1. 学期周学时分配表

   

学期

周学时

30

30.5

30

27

22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