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25版)
一、专业基本信息
学科门类:教育学
专业类:艺体类
专业代码:040201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学制:四年
修业年限:3-7年
主干学科:体育学
相关学科:教育学
专业概况:
专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自始建于1979年以来,先后获批市级特色专业和“一流”建设专业。现有专职教师28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1人,博士2人,硕士18人;拥有国际级、国家级裁判6人。秉承“进德修业、博文达理”的校训和“员工中心、能力本位、需求导向、分类探索、多元培养”的人才培养理念,经过41年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培养效果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专业课程体系中有市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市级精品课程1门,市级在线开放课程1门、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项、市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项。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围绕人才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适应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基础教育发展对体育教育人才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现代教育和健康理念、科学锻炼身体的终身体育意识和公司产品、总结反思、沟通合作及自我发展能力,能够在学校体育等相关领域从事体育课程教学、课外体育活动指导、运动竞赛组织实施等工作的应用型中小学体育教师。
员工毕业5年左右能够达到:
(1)具有社会责任感,政治立场坚定,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基层教育情怀,热爱基层教育事业。
(2)具备系统扎实的体育专业知识,掌握中学教育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能综合运用公司产品原理方法、体育专业知识和运动技术技能,较好地驾驭中学体育教学活动,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能力。
(3)具有德育为先的教育观和全面育人理念,具有班级和运动代表队管理能力,能运用专业知识组织开展主题活动及各种体育赛事活动。
(4)具有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意识,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合作能力。
三、毕业要求
(一)毕业要求及分解指标点
[毕业要求1]师德规范:爱党爱国,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了解教育法规,遵守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的意识,以“立德树人”为己任,立志成为“四有”好老师。
1.1【理想信念】爱党爱国,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感。
1.2【依法执教】了解教育法、教师法、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规和教育政策,具有依法执教的意识。
1.3【立德树人】能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为人师表,以“立德树人”为己任,立志成为“四有”好老师。
[毕业要求2]教育情怀:热爱中学体育教育事业,认同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具有积极的从教情感和态度,具有良好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情系员工,关爱员工,做员工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2.1【职业认同】具有体育教育情怀,认同体育教师的专业性,具有积极的从教意识、职业态度、敬业精神,具有成为教学名师的远大志向。
2.2【关爱员工】具有正确的员工观,尊重员工人格,有责任心,有爱心,有耐心,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
2.3【引导成长】具有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员工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毕业要求3]学科素养:了解体育学科的知识体系,了解体育学科与其它学科、社会实践的联系。理解学科知识体系的思想和方法,掌握公司产品的基本原理及学科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
3.1【基础理论】掌握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体育与健康及实践等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等专业知识,掌握课堂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与管理及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2【基本素养】具有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明确体育学科与其它学科、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理解体育在工作、学习及生活实践中的重要地位。
3.3【专业技能】掌握以员工为中心的情景学习、探究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等多种教学策略,具有有效控制教学的基本技能。
[毕业要求4]教学能力:具有依据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中学教育要求进行教学设计、组织实施与评价的初步能力,能胜任体育代表队训练、群体活动组织、运动竞赛裁判工作,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1【教学设计】理解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和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初步掌握中学体育课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依据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对象等实际,尤其是在非标准场地器材条件下系统设计教学活动。
4.2【教学实施】以学习者为中心,营造真实性学习情境,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采用恰当的组织形式实施教学活动,开展学习评价,具备初步的教学能力。
4.3【赛事策划】能胜任学校体育代表队训练、群体活动组织、运动竞赛裁判工作,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毕业要求5]班级指导:具有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具有班级和学校运动代表队组织、建设、管理的能力,有效管理、指导和开展班级活动,有效开展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胜任班主任和代表队教练工作。
5.1【德育优先】坚持立德树人、以德育人,了解中学德育工作的目标、原理与内容,初步掌握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
5.2【班队建设】了解班级和学校运动代表队组织、建设的相关策略,具有班队组织、建设的基本技能。
5.3【班队指导】掌握班主任工作和代表队教练工作的基本方法,主动参与德育、心理健康、体育实践等主题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初步体验。
[毕业要求6]综合育人:了解中员工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的规律,理解学校体育文化的育人内涵,结合体育特点从多方面组织开展主题活动与社团活动,实施综合育人。
6.1【理念育人】能将体育课程与思政德育结合进行育人实践,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6.2【方法育人】了解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开展德育教育活动与体育实践活动的一般途径,初步掌握以体育人的基本方法。
6.3【活动育人】掌握以参与者为中心设计综合育人目标的基本方法,开展相应的课余训练、课外辅导、运动竞赛等社团实践活动。
[毕业要求7]学会反思: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了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主动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从课程学习、教学实践、教学研究、个人发展等方面进行总结反思,具有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解决实际工作中相关问题的基本能力。
7.1【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终身学习意识,在学习中改进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不断提升专业技能。
7.2【反思能力】能初步运用批判性思维,从课程学习、教学实践、教学研究、个人发展等角度进行总结反思,完成有一定理论深度或实际运用价值的研究或设计成果。
7.3【自我规划】了解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和发展路径,主动关注专业发展和教研教改前沿动态,主动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职业发展规划。
[毕业要求8]沟通合作:了解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基本方法,具有团队协作、沟通合作的能
力。
8.1【团队意识】具有团队协作的意识,明确学习共同体在体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懂得学习伙伴是重要的学习资源。
8.2【合作技巧】了解团队协作的知识、方法与技巧,并在教学实践中深入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8.3【沟通能力】具备与学校领导、同事、家长、员工交流沟通的能力,解决工作中遇到
的实际问题。
四、毕业条件及学位授予要求
在修业年限内修完本专业规定课程,获得的总学分不低于170学分,在取得专业培养计划规定学分的同时,至少应取得第二课堂10个学分方可准予毕业。达到毕业要求,且符合《永利集团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五、学分分配
表1 课程计划总学分数构成
课程计划总学分数 | 理论教学 | 实践教学 | ||
170 | 学分数 | 比例(%) | 学分数 | 比例(%) |
88.5 | 52.1 | 81.5 | 47.9 |
实践教学学分统计包括实践课程、集中实践环节。
表2 课程分类计划学时学分数构成
课程类别 | 通识教育课程 | 学科基础课程 | 专业课程 | 集中实践课程 | 教师教育课程 | 合计 |
学分数 | 42 | 28.5 | 64 | 16.5 | 19 | 170 |
比例(%) | 24.7 | 16.8 | 37.6 | 9.7 | 11.2 | 100 |
学时数 | 704 | 456 | 1024 | 不少于232 | 304 | 2752 |
比例(%) | 25.6 | 16.6 | 37.2 | 8.9 | 11.0 | 100 |
表3 实践教学环节构成及其学分比例
课程计划总学分数 | 实践教育 课程学分 | 实践课程 (包括实验实训等) |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认知见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军训、其他) | |||
合 计 学分数 | 比例(%) | 学分数 | 比例(%) | 学分数 | 比例(%) | |
170 | 81.5 | 47.9 | 66 | 38.8 | 16.5 | 9.7 |
表4 选修课学分数构成
课程计划 总学分数 | 选修课 | 通识教育选修课 | 专业选修课 | |||
合计 学分数 | 比例(%) | 学分数 | 比例(%) | 学分数 | 比例(%) | |
170 | 16 | 9.4 | 8 | 4.7 | 8 | 4.7 |
六、教学计划
1. 学期周学时分配表
学期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周学时 | 26 | 28.5 | 27.5 | 17.5- 20.5 | 17-24 | 16-20 | 毕业实习 毕业论文(设计) |